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时局 > 正文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湖南篇】风景独好看创新

        2023-03-27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长沙视窗

分享到:

  芒种忙种,连收带种。在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湖南这一片创新沃土,生机盎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13年11月、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湖南考察,走进高校、企业,对科研工作者、企业人员刻苦攻关、勇于创新的精神给予肯定,叮嘱大家要努力形成更多更先进的创新成果,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创新引领好风景。高性能材料制备方法加速突破,“超级装备”助力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智能电表走向五湖四海……三湘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瞄准科技最前沿,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奋战经济主战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让实验室的技术成果在企业落地应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2013年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南大学时,第一站来到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这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红砖房,静静矗立在校园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副校长柴立元带领团队,在简陋的院子里搭建起中试平台,向重金属废水治理难题发起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步履矫健地向师生们走来,并亲切地同大家一一握手,观看了由该中心研发的重金属废水生物制剂深度净化和回用系统。

  “总书记看得非常仔细,问了我三个问题,这项技术效果怎么样?成本怎么样?是否容易推广?”柴立元院士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他一一作答,并告诉习近平总书记,这项技术在我国最大的锌、铅、铜冶炼企业还有亚洲最大的铅锌选矿厂等一批大型企业推广应用。

  “总书记听完后给予肯定,鼓励我们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在绿色冶金追梦之路上,我们有了不竭的动力。”柴立元院士说。沉下心来,从基础研究做起,团队研发的冶炼多金属废酸资源化治理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成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废酸中有价金属高效分离与直接回收。

  8年多来,这支团队瞄准重金属污染防治这个业界的“顽瘴痼疾”,发展创新30多项先进适用技术,实施工程300余项,分布于全国26个省区,并辐射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当时在考察现场的年轻教师王庆伟,如今是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教授,成为研究中心的骨干力量。6月初,在韶关冶炼厂试验现场待了近一个月的王庆伟回到长沙,也带回了试验的好消息。

  冶炼废水经过深度处理后,净化水全部回用,但处理过程中仍会产生大量固体废盐,产生新的环境问题。如何让重金属废水处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在柴立元院士指导下,他们又把攻坚克难目标瞄准废盐资源化处理,成功将冶炼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盐进行分离、提纯,进而转化为企业生产原料,实现循环利用,打通废水零排放的最后一道关卡。

  “让实验室的技术成果在企业落地应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王庆伟和研究中心工程团队的成员们,一年中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待在企业的试验现场。

  敢于挑最重的担子,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中南大学校本部西北角,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轰鸣运转的烧结炉里,曾诞生世界领先、国内独一无二的超高温复合材料。

  当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实验室时,科研人员正在埋头研究探索通向星空所需的特殊材料。习近平总书记驻足良久,详细听取了粉末冶金特种材料的研发应用情况。

  在实验室创立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的带领下,实验室已为我国载人航天、大飞机、高超速飞行器、高速轨道交通等领域提供了一大批高性能材料及构件。

  “总书记对科技事业的关心,激励着我们敢于挑最重担子,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实验室主任周科朝教授说。

  眼下,在长沙金霞技术开发区,实验室加快推动建设大飞机地面动力学实验系统,预计明年就可以开展国产大飞机起降系统测试试验。

  瞄准学科最前沿技术——材料基因工程,实验室牵头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中的3个项目。“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新材料的研发周期缩短一半,研发经费减少一半。”周科朝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