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娱乐 > 追星 > 正文

无畏舍得 成长尚无答案

        2021-05-22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无畏舍得 成长尚无答案

  ◎马晓龙、张慧瑜

  最近的热播剧《小舍得》终于迎来“无畏舍得,成长自有答案”的圆满大结局,但其引发的讨论仍在继续。作为“小系列”的第三部(前两部分别为《小别离》和《小欢喜》),《小舍得》聚焦国内教育的“小升初”阶段,以两个家庭不同教育观念下的家庭教育为主轴,三代人的家庭生活为缩影,讲述因子女教育而产生的悲喜。

  2013年,以首部育儿题材电视剧《小儿难养》为起点,《虎妈猫爸》《小别离》《带着爸爸去留学》《小欢喜》等一系列反映“亲子关系”“学区房”“家庭教育”“出国留学”等热点话题的电视剧随之涌现。以教育为题材的现实主义家庭剧的热播,说明教育焦虑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集体性焦虑。《小舍得》在延续反映社会教育问题的现实主义风格之外,还聚焦了教育观念的冲突、校外教育机构的“丛林法则”等话题,映射着万千家庭的悲喜生活。

  教育焦虑与蝴蝶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政策呈现出减轻社会单位负担、增加家庭和个人责任的倾向,家庭成为个体的庇护所。上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独生子女普遍,家庭保障的中心因此下移,子代成为现代家庭的关注焦点,甚至成为左右家庭关系的重要因素。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补充的家庭教育逐渐变得重要,家庭的教育功能不断突显并成为一代人的焦虑,子代的教育问题随着作为独生子女的80后成为父母而更为突出。

  继留学与高考话题之后,“小升初”阶段的教育问题成为“小系列”第三部《小舍得》的主线。第一集“家宴”中便矛盾尽显:因上一辈人的恩怨重新组合成一家人的半路姐妹田雨岚和南俪一直不和,南俪的女儿夏欢欢与田雨岚的儿子颜子悠又是同班同学,于是孩子的成绩成为比较对象与争夺老人注意力的资源。田雨岚是典型的“鸡娃”母亲,她笃信“爱拼才会赢”的原则,为了让儿子进入顶尖的翰林中学,付出巨大努力:向学校举报私开补习班的老师,转头又为进培训机构的金牌班放下身段去求人并当众忏悔道歉等,最终却导致儿子抑郁,家庭矛盾也越来越多。而南俪夫妇则奉行“佛系”育儿理念,但在孩子们的分数、荣誉和存在感等的对比中,也被裹挟着加入了焦虑的升学大军。

  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热点和痛点。正如剧中所呈现的,夏欢欢的歌唱和主持都需要在课外机构中培训,而班长的落选也使得欢欢“主动”要求到课外班中培训。这场教育“大战”,不仅融合了亲子的代际互动,还将老一辈的恩怨、原生家庭的影响、个人成长与工作都融入其中,将家庭呈现为硝烟四起的“战场”。

  从小寄人篱下的田雨岚在与南俪的对比下显得“匮乏”,这造就了她“鸡血”的性格,只能从孩子身上获得心理平衡,于是满嘴“鸡娃圈”的“黑话”成了她的常态,甚至因孩子差点儿婚姻破裂;南建龙因对南俪的愧疚感而为南俪出钱买学区房,却导致自己与妻子之间出现裂隙;南俪与钟益对欢欢的不当激将法使得欢欢与米桃之间产生矛盾。一场“小升初”的教育问题激化了几个家庭、几代人的矛盾。家庭作为“场”的存在,养老、子女教育、夫妻关系、代际关系等都使得“家庭和睦”变得难得,稍不留意就会矛盾重重,甚至面临家庭破裂的风险。

  丛林法则还是顺其自然?

  近年来,线上线下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方面通过名校升学率、中高考状元的神话诱导家长对名校产生向往之情;另一方面则通过“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你不报名,我们就在培养他的对手”等宣传大肆贩卖焦虑,导致家长们对过度学习、过早学习的危害置若罔闻,匍匐于名校和“尖子班”的神话之下,花费大量金钱与精力在校外教育培训,生怕因孩子懈怠少学而落后于他人。这背后也反映了时代教育观念的冲突:是丛林法则还是顺其自然?

  《小舍得》以高度写实的风格触及了校外教育培训的话题。在两个家庭中,田雨岚与南俪有着明显的教育观念的冲突,田雨岚信奉丛林法则,不进则退,因此她逼着子悠努力学习,报了大量的课外班,完全填满了孩子的课余生活;而南俪则顺其自然,让孩子自由成长,但这种态度仍然在普遍的教育焦虑下向前者妥协。

  教育观念的冲突不仅存在于家长之间,还存在于老师之间。子悠和欢欢的班主任张老师与男友钟老师之间也存在教育观念的冲突,并经常因观念的冲突而引发矛盾。钟老师崇尚丛林法则,在其做公立学校数学老师期间就私开补习班,教授超前内容,甚至在被举报开除后也不认错。他认为,校外补习班是为了让学生更有竞争力。他对于努力型的子悠动辄打骂,对天赋型的米桃则格外偏爱。钟老师及其所代表的狼性教学方式是校外教育机构的常态。而张老师则坚持顺其自然、公平教育,认为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不能决定学生的未来发展,反对钟老师的教育理念。

  虽然剧中以子悠抑郁、欢欢越补越差的反噬结局反对和批判过度的课外教育,但这两种教育观念的冲突却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遍状态,很多家长一边如履薄冰,担心对孩子造成伤害,一边却对名师与校外教育机构趋之若鹜。

  “优秀”已经不够,还须“顶尖”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迅速确立,一批在知识和资本上都富有的中间阶层出现并获得支持。这不仅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产物,更是中国社会转型的结果。

  根据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经济(财富)、政治(权力)和社会(声誉)和对于市场资源的掌握成为社会阶层分化的标准。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这部分人充满了脆弱性。他们的精神困境源于对自身的认同与社会现实差距的不平衡心理,社会现实难以改变,只能寄望于子女。

  颜子悠和夏欢欢所在的家庭都是中产家庭。田雨岚是某商场的楼面经理,而丈夫家有别墅、有商铺和工厂,虽然基本的物质生活都有保障,但正如田雨岚所说,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踏实,只有是自己的才算拥有,因此田雨岚要求儿子以学习为主,优秀不是她的目标,顶尖才是。

  南俪与夏君山也拿着高薪,身穿名牌,开着豪车,希望给孩子更为自由的教育,但最终也被迫卷入教育焦虑之中。成绩差就意味着无法进入顶尖的翰林中学,进不了重点中学就无法进入重点大学,无法进入重点大学就意味着无法实现阶层保级。

  原本作为社会基石的中产,物质殷实、家庭幸福,但不惜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这是因为有家长认为,社会阶层的跨越并非易事,必须时刻维护,并在小心使自己不坠落的同时觊觎“更上一层楼”。这种害怕子代被时代淘汰、落入底层的忧虑与向上攀升的渴望交织在一起,使得子代的教育问题成为家庭生活的重心与焦虑的起点。

  《小舍得》所反映的不仅是孩子小升初及未来的出路问题,也是中产阶层欲通过教育这一途径减缓自身的不安全感与焦虑的心态问题。虽然《小舍得》中的亲子关系、家庭矛盾和教育焦虑都有所缓解,但现实之中的焦虑和讨论仍在延续,这部电视剧通过众多“比较”与“取舍”的讨论,足以引起人们对这些问题的重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