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技论谈】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如约而至。
在国家级别的最高领奖台上,不仅本国优秀创新成果及其背后默默付出的科技工作者实至名归,10名外籍科学家也同被授予来自中国人民的顶级赞誉。
异国面孔登台冠誉,早已是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的惯例,且在世界范围而言,其重视程度与奖誉分量,迄今也较为罕见。这是大国风范的彰显,亦是崛起中国向世界科技界发出的友好邀约。
从曾经的一路跟跑到新世纪以来的厚积薄发,新中国在科技进步与经济崛起的道路上,仅用了七十年的时间。这一速度之“猛”,让一些国家在对华认知与判断上陷入疑惑乃至分裂,并思忖一个问题:沉睡巨人的崛起,于己是福是祸?
复杂现象的根源,往往简明清晰。
从生产力的角度而言,人类历史亦记载着科技驱动生产力升级进而改变生产关系的螺旋上升痕迹。如今,随着上一轮科技革命红利的不断消耗,民族主义、孤立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日渐抬头,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在对现有资源与市场的争夺中愈加凸显。因而,在我们眼中视作复兴往昔荣光的崛起,难免招来疑虑的目光。
中国之所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数千年而不殆,与人为善、和谐共进的民族性情是传承不息的精神依凭。当此之时,中国人更愿意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将科技进步成果应用于追求美好生活,乐见世界因此而更加公正和完善。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是古代先贤的豁达智慧,也是今日中国不遗余力推动协同治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渊源,并且对于这一理念的坚持,我们从不以他人或国际环境的上行下坠而转移。
对于今日之经济成就,我们从来不讳言依托于世界特别是近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辉煌业绩,是中国人民以汗水浇灌出的收获。在继续践行自身伟大复兴的同时,小有所成的我们,也不怯于担起更多看似与己无关的责任,拉起困苦的伙伴共同走向美好未来。在一位位外国科技专家因助力中国发展而走向领奖台的同时,一名名中国科技工作者也奔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去切实有效的成果,盼望科技也在那里生根开花。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类所处的物质世界。但能否改变国家前途命运,能否带来人民生活福祉,其既体现在科技自身的促进力,更在于手握科技之人,怀揣着怎样的初心与使命。